小可愛
山邊的土,溪邊的土,田裡的土,住家的土, 有的冰涼/有的混濁/有的黏/有的光亮, 做出不同的組件, 颱風,木麻黃倒了,洛神倒了, 颱風,肖楠倒了,龍眼倒了, 全燒成灰,成了土的新衣。 在拼裝的過程中, 土離開了地面,不動的似乎動了起來,彼此依靠。
0 评论
《溪底,星星消失了》是我近年針對「七里溪」進行踏溯、採集的經驗,在發展系列平面與陶塑作品之後,所初次嘗試的「參與性裝置創作」。
七里溪發源自海岸山脈,是條在地圖上未被標記的野溪。在2005年移居台東後,我的創作始終面向著東台灣的地景,2015年為探尋「黏土層」,我初次踏入七里溪。在疫情隔離政策時,我開始密集至七里溪,捉蝦釣魚、踏溯採集,累積起了我對於七里溪流域的臨場知識與身體圖譜。此後,七里溪成為我生命經驗中一條具有重要意義的無名之溪。 《溪底,星星消失了》,延續我先前的「紙層研磨」創作技術,透過紙層落差所構成的色紋,讓寓居於七里溪中的多樣生命,顯影為波光中的物種肖像。參與者將可在作品場域中自由遊走,透過紫光手電筒的照耀,捕捉住剎那的色彩印象--由水、光、石、夜,及其間的多物種型態所交疊而成的七里溪圖層,並在探詢過程中,看見自身的顯影。如同我曾在筆記中寫下的: 夜晚走進溪裏 雙腳因為石頭不斷平衡 眼睛只能看見頭燈照亮的範圍 內心讚嘆溪蝦彈跳速度 和戰勝的愉悦 回到家,看見他們在鍋裏掙扎 對我,是証明自己力量的遊戲 而蝦子,付出的是生命 一面吃蝦,望向一片雲也沒有的天空 那麼多星星,清楚的銀河 原來 要閉上慾望的眼,才能看見滿天星空 身即海洋
作為一個離開都市的台灣島內移居者,自2005年遷徙定居於東海岸之後,王郁雯的創作,持續被太平洋與海岸山脈的自然環境所纏繞與牽引,逐漸孕生出一種跨越族裔身分的屬地認同,與時刻面向島嶼生態的技藝學習。她喜歡在開敞的環境中撿拾採集她的創作靈感與材質,透過溯溪、野營與駐紮於海灘上就地生活的方式,展開她與環境之間的日夢、奇想與對話,一如她所說:「我常想走進自然,就像打開無窮盡的故事。想像開始奔馳,藉由不斷走回過去,來接近未來。事實上,無論我是否走進,溪流、魚、蝦、青蛙、蛇、蜻蜓、蝴蝶,和巨大到我無從發現的靈,都在,日復一日地活著,到處都是不斷新生的生命,而我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本次展出的作品「所有的主角」、「貝殼仿生術」與「當我看見你的臉」系列,來自於她在七里溪河床裡與面向太平洋的沙灘上,在持續慢走的時光裡打開的目光,與因此遭逢的多物種生命,以及那些特屬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地帶上的隱密地質訊息。 貝殼結構
在海邊,我喜歡撿拾貝殼 尤其是破碎的貝殼 因為破碎,才顯露出生命的結構 如此柔軟的動物 如此堅硬有規律的結構 從七里溪背土、搗土、練土 看著貓咪給我羽毛 大樹給我尾巴 溪水給我石頭 在長長的演化之河中, 生命不斷分叉,尋找出路, 如果是我, 能不能捨棄堅硬的殼, 讓自己輕盈起來? 溪邊,星星消失了
戴著頭燈,世界縮小成一個圓圈。 溪邊,星星消失了! 我在尋找一對對發光的眼睛, 往出海口走、往深處走, 忘了抬頭,但星星都在水裏。 垂向水邊的草叢下, 薄薄旋轉的溪水中, 蟄伏不動的石頭旁, 在及腰的混濁中, 安靜的前行。 魚、蝦、蟹小時候是透明無色的, 吃了溪水的養分後長出多彩的樣貌, 我也被自然餵養, 長成現在的樣子。 峭壁上不發光的眼睛, 沙沙地、彎曲地靠近, 提醒我不要貪心。 以想像交換回憶-溯自然
在戰亂頻繁、疫情蔓延的年代,我們原有的計畫,固定的習慣,以為不會改變的事,一夕之間都改變了。我們居家隔離,減少與人接觸,被迫面對自己的恐懼,直視死亡。連接網路看到的是不斷上升的死亡人數和美食、出遊的小確幸,這兩種極端在我們的生活中交錯。於是住家旁的七里溪--這條在Google Map上連名字都沒有的小溪流成了安頓身心的救贖地。 郁雯自2021年開始「溯。溪」計畫,親身在溪床、石堆、潮間帶間行走、駐足、採集,試著感知祂的氣味、輪廓、觸感、密度,透過不斷返迴行走,郁雯不再是追求一個風景,她想呈現的是自然,一個比我們都大的東西,像一個「靈」一樣,無論是一棵樹或一條溪,祂不是一個景,而是活生生的「靈」。因此,郁雯的創作靈感大部分是來自於她跟自然之間的想像,或是她想像的自然。 In this time of war and pandemic our plans and habits and the things we think wouldn’t change have all changed in an instant. Self-isolation and reduced contact with others force us to confront our own fears and our own mortality. Online we see an ever-rising death count bookended by contrasting images of gourmet food and joyful travel. These extremes wage a war inside us with no center. Yuwen to seek a center, to spend time living next to Qilixi Stream, a stream so small that it doesn’t even have a name on Google Maps, to quiet her mind and body, and seek some sort of redemption. In 2021 Yuwen began her river tracing plan, spending time following river bed, exploring rock piles and the intertidal zone, walking, stopping, and collecting items from nature, tasting the land, feeling its textures, looking deeply, and taking in the atmosphere. She went repeatedly, not looking for beauty, but looking for the natural essence of the place, its spirit,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Whether observing a tree or the stream, she wasn’t looking at scenery, she was interacting with a living spirit. Inspiration for her work comes from these interactions and her imaginations of nature. museumofvancouver.ca/in-reflection-across-the-shore 因為疫情無法移動,我有更多的時間探索住家旁的七里溪。這三張畫是濃縮我在七里溪的生活,我試著以奇幻瑰麗的顏色、誇張魔幻的比例,描繪出大自然中的種種遊戲互動,呈現以身體印證過的想像自然。
這兩年因為疫情,
往外的腳步縮小了, 焦距由沉溺異國情調,轉回,住家旁的七里溪。 我們幸運地被祂保護著, 隔絕炙熱的太陽、 驅逐隔離的孤單、 遠離永遠上升的死亡。 白天換上不同的眼睛,夜晚戴上頭燈, 單純的在溪邊生活。 在漆黑抓蝦的夜晚
就著頭燈有限的視野 從溪底抓到電流的力量 超乎相信的扭動 野生烤鱸鰻 第一次將魚骨吃到清楚結構 如此簡潔、有力量 想像它在溪裏有力的擺動 我深受感動 我喜歡單純的生活
我嚮往原始的生活 這個“原始“並非野蠻,或一無所有 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僅向自然索取夠生存的資源 不貪求、不驕傲的生活 而樹皮,是在自然中我能夠拿到的畫布 用自己的力量慢慢將樹皮敲開、延展 每片都展現獨自的個性、獨特的印記 本身就如此豐富、如此美麗! 我加上任何一筆都是破壞… 直到,陽光投下斑爛的光影 我知道我該如何呈現我的感覺了! |